喝酒易臉紅 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2019-07-12

醫師提醒,喝酒後臉色會漲紅發熱的人,應當心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會比一般正常人還高! 因為喝酒易臉紅者,體內缺少乙醛去氫酶,會導致肝臟無法代謝由酒精轉成的乙醛,所以會有血管擴張並出現臉潮紅的現象,建議應減少酒精的攝取量,或戒酒以降低罹癌的機率。

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致癌物,長期堆積在體內,會增加癌症的發生率。其中又以頭頸癌、食道癌風險最高,美國建議的酒精標準劑量為男性每天攝取14公克酒精,大約是2瓶啤酒的量,正常男性1天喝超過標準劑量,罹癌風險就會上升5倍,如果是喝酒易臉紅的族群,其罹患食道癌的比例會比正常人高出40倍,如果過量飲酒,甚至還會上升80倍。
 
曾有臨床上的案例,一名50多歲的男子平時有喝酒習慣,因患有關節疼痛而需經常服用止痛藥,日前因胃部不適,經由門診安排胃鏡檢查,被發現是第1期的食道癌,經治療後復原良好;但另一名50多歲男子就比較不幸,因為有吃檳榔和抽菸喝酒,發現吞嚥時喉嚨會有異物感,甚至吞嚥固體食物會吐出來,經胃鏡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食道癌,雖接受化放療治療,癌細胞仍轉移無法痊癒。
有醫生指出,食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會太明顯,當發現有吞嚥困難、胸口灼熱、體重減輕等情況時,就應提高警覺,少數人會伴隨有呼吸困難、淋巴結腫大的症狀,尤其是本身患有頭頸癌、或重度使用菸酒檳榔的族群,以及少數接受過食道腐蝕性傷害等的高風險族群,更需要定期接受胃鏡追蹤篩檢。

根據衛福部2019年最新死因統計,第37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仍為癌症,食道癌的死亡率是男性癌症死因第5名,平均的死亡年齡為59歲,而食道癌95%以上都是鱗狀細胞癌,主要風險因子是來自於菸、酒、檳榔,雖然近幾年來國人抽菸及嚼食檳榔的比例逐年下降,但喝酒比例卻逐年上升,顯示出酒精是致癌的主要因子。

據統計,台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的比例高達50%,代表每兩人就有一人有基因上的缺損,坊間醫院或健檢中心部分提供酒精代謝基因分析檢測,透過基因檢測,能早期發現是否缺乏自體酒精代謝基因,及早做好健康管理,並避免攝取過多酒精。